中国海军的远洋征程始于上世纪80年代,那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转折时期。1980年代初期,中国海军的主要任务还局限于近海防御,远洋作战能力几乎是一片空白。当时的海军舰艇多以小型护卫舰和巡逻艇为主配资门户导航,缺乏远洋航行所需的续航能力和综合保障体系。
1983年,中巴两国海军交流迎来了重要契机。巴基斯坦海军代表团访华结束后,向中国海军发出了正式回访邀请。这一邀请不仅承载着两国传统友谊的延续,更成为中国海军检验远洋能力的绝佳机会。经过慎重考虑和周密准备,中国海军决定接受这一历史性挑战。
1985年11月16日,上海吴淞军港汽笛长鸣,由合肥号导弹驱逐舰(舷号132)和丰仓号综合补给舰(X615)组成的特混编队缓缓驶离码头。这是中国海军首次真正意义上的远洋航行,此前所有海上行动都局限在近海区域。051Z型合肥号作为当时中国最先进的驱逐舰,满载排水量3600吨,装备有反舰导弹和防空武器系统,但受限于设计理念,其远洋适航性存在明显短板。而丰仓号这艘2.1万吨级的补给舰则肩负着整个编队的后勤保障重任,可携带上万吨燃油和数百吨生活物资。
展开剩余76%值得一提的是,丰仓号并非普通补给舰。1979年下水后,它就在1980年参与了东风-5洲际导弹数据舱回收任务,在远海行动中积累了宝贵经验。这次远航任务中,它将发挥移动基地的关键作用,确保编队能够完成这次跨越印度洋的壮举。
编队由东海舰队司令员聂奎聚少将亲自指挥。这位从陆军转型的海军将领作风硬朗,指挥经验丰富。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美苏海军称霸海洋,中国海军这次远航无疑是一次勇敢的亮剑行动,向世界宣示中国海军正在向远洋化转型。
航行初期,编队顺利穿越南海,于11月27日进入战略要地马六甲海峡。狭窄的航道上商船如织,澳大利亚海军奥赖恩号潜艇在巡逻时发现中国编队,主动上浮致意,双方通过国际通用的汽笛信号进行了友好互动。11月29日,编队驶入印度洋水域,官兵们举行了简朴而庄严的纪念仪式,庆祝中国海军首次进入这片陌生海域。
然而挑战接踵而至。12月4日,印度海军派出戈达瓦里号护卫舰和一架伊尔-38巡逻机对中国编队进行长时间跟踪监视,甚至出动直升机在编队上空悬停。面对这种带有明显试探性质的行动,中国海军通过国际频道明确表明访问目的,最终促使印方撤离。12月8日,编队安全抵达巴基斯坦卡拉奇港,受到21响礼炮的最高规格欢迎。在巴期间,中国官兵参观了巴基斯坦海军巴布尔号巡洋舰和先进的阿戈斯塔级潜艇,双方进行了深入的专业交流。
完成对巴基斯坦的访问后,编队继续造访了斯里兰卡和孟加拉国,于12月29日启程返航。返航途中,12月30日与美国海军里维斯号巡洋舰和辛普森号护卫舰不期而遇。当时正值中美关系黄金期,双方舰艇保持编队航行长达9小时,进行了友好互动。
但真正的考验出现在当晚。编队再次穿越马六甲海峡时遭遇11级强风,浪高达到惊人的10米。合肥号在狂风巨浪中剧烈摇摆,船体倾斜达15度,多处焊缝开裂。在补给作业中,输油软管多次破裂,官兵们用帆布紧急包扎,经过3小时奋战才完成200吨燃油补给。危急时刻,指挥组果断下令向载水舱注水以降低重心,同时组织损管人员用环氧树脂和钢板对裂缝进行临时修补。在狂风肆虐下,舰上部分天线被直接刮飞。1月1日风浪平息后检查发现,合肥号共出现9处明显裂缝。
这次险情暴露出051型驱逐舰在设计上的重大缺陷:焊缝强度不足,耐波性能较差。但这次历时65天、航程12430海里的远航,穿越5大海区7条海峡的行动,为中国海军积累了宝贵的远洋经验。丰仓号在全程表现出色,证明了远洋补给舰在海军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事实上,1956年中国海军从青岛到海南岛的航行就因缺乏补给舰而不得不沿岸航行。
1986年1月19日,编队凯旋返回吴淞基地。经过全面检查,海军立即展开整改:对051型舰的焊缝工艺进行全面升级,强化结构强度;改进补给舰的软管耐压性能。这次远航直接推动了中国海军舰艇设计的革新。聂奎聚将军继续执掌东海舰队,并在1987年组织更大规模的东南亚访问。
进入90年代,中国海军远洋访问实现常态化,先后派出33支编队、50余艘舰艇访问30多个国家。2000年后,随着航母编队的组建,中国海军真正实现了全球部署能力。从最初的9道裂缝到如今的远洋劲旅,中国海军用实力证明:每一次挫折都是成长的阶梯,每一次远航都在书写新的历史篇章。
发布于:天津市牛途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